生物医药领域专利布局

由于生物医药领域独特的价值定位特点,使得其成为全球范围内专利技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首先,医药领域规模巨大,保守估计2030年医药消费市场潜力将接近3万亿美元。且药品的生产边际成本极低,而专利保护下获得的利润率又极高(创新药物在专利保护期内可维持高定价,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给医药企业带来可观的汇报),以辉瑞的COVID-19疫苗Comirnaty为例,2021年单药品实际收入高达367.8亿美元。

生物医药领域不同于传统生产领域,技术壁垒极高,新型药品的研发往往需要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融合。一款新药从立项研发到上市销售,平均需要10-15年,近年来新药开发周期虽有所缩短,但依然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研发周期。必须依赖专利制度的全力保护,才能确保医药企业持续投入创新药物开发,相应的政府也会将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一部分。例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各国的公共卫生和生物医药技术的实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验,具有更强大的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创新药研发实力的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往往会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因此,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报直接反映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药研发实力,无论是从保护创新成果,还是商业价值实现的角度,相关创新主体都需要积极布局专利。掌握必要的核心专利对于成功的技术商业化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核心专利可以有效的防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相关技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交叉许可获得相关技术路线上的新兴成果的专利使用权,确保研发项目的可持续推进性。

如果企业资金较为紧张,掌握专利权还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专利进行融资或上市。此时,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就成了相关资本运作与应用的重要指标了,投资者对于投资的回报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企业掌握优质专利作为企业重要的知识产权,那么无论融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还是IPO上市获得更高的估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医药企业在获得专利权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项目情况,选择适当的专利类型进行布局。可以是基于项目成果的类型,进行产品专利申报,包括各种化合物、生物制品(抗体、疫苗等)、药物组合物,产品专利最大的优势在于专利权直接作用于产品,保护效力强。其次,对于已经进行销售的产品,或者已经公开的技术,还可以对药品相关的方法进行专利申报,如药物制备方法、检测方法等。虽然,方法类专利保护力度弱于产品专利,但方法专利更容易获得,且可专利点显著多于产品专利,可以组合构建多种专利保护组合,形成核心专利池,从资本评估的角度,专利池更具有想象空间。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医药企业申报专利会是跟随项目进行,将自有研发项目的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保护,但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紧跟行业热点,对竞争对手的专利进行围猎。通过监控竞争对手的专利申报情况,快速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路线,进而确定自己的技术开发路线。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竞争对手的优质专利路线上,布局一系列的外围专利,如制备方法、用途、改进衍生产品等,形成专利网,干扰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从中凿出漏洞,为自身进入相关技术路线储备敲门砖。

当然,以上是从专利进攻的角度进行专利布局,同样的手段也可能被竞争对手采用,进而反制企业的发展,所以必要的时候还应当进行防御性的专利布局。特别是项目研发出现重大成果的时候,增加一定的知识产权投资,充分布局防御性专利,确保形成技术壁垒,将竞争对手排除在在自有研发成果之外。

无论是进攻性的专利布局,还是防御性的专利布局,都需要注意生物医药领域是全球性市场。企业一定要注意将专利布局到主要市场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在多国进行专利布局的时候,PCT途径的国际专利申请制度是极好的专利申报手段,大幅度简化专利申请流程,降低企业专利申请的成本。

PCT专利申请虽然可以简化申请流程,但依然需要联系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代理机构协助办理,因此,提前储备关键国家或地区的代理机构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海外申请专利受制于时间、空间的障碍,以及汇率对于资金成本的影响,对于海外专利申报的选择必须要更加慎重。另外,PCT途径申请国际专利进入各个国家的时间远远长于巴黎条约方式的海外专利申请,可以通过利用中国专利局提供的专利“快速预审”或“优先审查”更快的完成国内专利审查流程,然后基于国内专利申请结果动态调整后续国外专利申请策略,有的放矢,提高海外高成本的专利申报的成功机率。

由于医药领域产品开发周期很长,药品在药监局申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在产品上市前公开,所以医药领域专利布局的时机相比于其他行业会更加复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时间进行不同的知识产权运用策略,或检索分析现有技术,或安排创新成果申报专利。在研发早期阶段,通过专利检索和分析,充分调研现有技术状况,避免侵权风险,排除不可行的技术路线。当研发项目启动后,实时跟进研发进度,针对关键研发突破进行专利布局,必要时提交“快速预审”或“优先审查”,加快专利审查,从审查意见通知书中获取更多情报,指导研发项目的后续发展策略。此外,企业还应当关注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避免孤立主义,陷入技术研发的死胡同。针对竞争对手的关键威胁专利申请,还可以提前采取“公众意见”等方式进行阻击,防止竞争对手关键威胁专利获得,对企业发展形成重大威胁。

研发项目中的专利布局要注意核心专利的获取,医药领域的专利往往质量优于数量,一件关键专利可以远远超过10+件外围专利的价值,企业应专注于获得创造性、新颖性均非常优秀的高质量关键专利,确保专利稳定性好,具有足够的杀伤力。在研发项目推进过程中,及时获得核心专利,然后再完成外围专利、防御性专利的全面布局,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医药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则可以通过专利许可、转让、合作等方式,实现专利的商业价值,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研发成果进行市场化。毕竟,一流的企业做创新,二流企业做产品,当知识产权数量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可以尝试将手上的知识产权盘活,商业化运作,减少企业进行药品市场化投资的风险,直接从知识产权成果提取纯利润收入。

以上是医药企业专利布局的战略简要介绍,随着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企业还应当关注相关技术在医药开发中的潜力。特别是人工智能对于药物开发的上游设计优势,精准医疗对于难治疾病的针对性治疗优势,避免陷入固步自封的开发方式,保持现代化技术的步伐同步性。

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布局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市场定位和竞争态势,制定合理的专利策略。通过有效的专利布局,企业可以保护创新成果,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布者

陈明龙

从业10+年的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师,这里是陈明龙的私人网站,主要记录一些知识产权相关的学习笔记、工作经验总结、知产热点时事分析等。